創新,有時不一定是取勝的關鍵,卻能夠巧妙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不久前張繼剛曾在我校就奧運會開閉幕式談過創新的問題,他說,創新的一種形式就是舊材料的新用。舊材料的新用,小材料的大用,普通材料的活用,往往就能產生奇妙的效果。
萬向輪是智能小車上一個不起眼的部分,但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如此簡單的結構,卻有效地實現了隨動換向的功能,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萬向輪的安裝方法,已經有小組做過介紹,這里就不必贅述了。略談一點我們在使用萬向輪方面的心得體會吧,與大家交流!
心得一:
或許由于萬向輪過于簡單和小巧了,在安裝時很容易出現一些狀況,比如,摔散外殼乃至遺失小滾珠。我們就發生過這種情況,幸好小滾珠得以悉數找回。
后來,我們在萬向輪外殼上不接觸滾珠的地方涂上了一定的膠水,將外殼粘死,既不影響使用又能防止意外。我們建議,以后大家一開始就可選擇將萬向輪外殼固定死。
心得二:
驅動輪和萬向輪一般構成了小車的支撐點,兩種輪子的安裝決定了小車底盤的距地高度,因而影響到檢測電路的靈敏性。考慮到這一點,隊友向我提出要求:你能否將萬向輪做成高度可調的,以便做臨時的適應性調整?
我想了想,最后使用了這種辦法,即使用兩根螺絲釘,四個螺帽設計了兩根移動軸。具體方法是,將螺釘自上而下穿過小車底盤,上下各加一個螺帽,用以夾緊固定,螺釘末端插入萬向輪的小孔中并粘死。這樣,通過旋轉底盤上下的螺帽,就可在較大范圍內任意調節萬向輪的高度。
可調萬向輪的移動軸上部
外殼粘死的萬向輪和下部調節螺帽(此時輪子處于最貼近底盤的位置)
其實,我之所以想到這種方法應該說要得益于鉆孔機上位置可調節砧板的啟發。
我一直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創造,巧妙的聯想與合理的取舍,是產生創新的源泉。
當然,以上只是我們小組微不足道的一點心得,謹呈現在此,與大家分享,不一定合理,希望同志們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