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薩超級MCU模型車大賽(后簡稱比賽)一大特點,同時也是難點(比較難處理的地方),就是賽道。以前參加過或者了解比賽的人可能都有這么一種映像;正式比賽時的賽道好高級啊,制作好精美啊!。正如F1比賽所使用的賽道可能比最好的高速公路都要高幾個等級一樣,好的賽道是追求極速的基礎。然而對賽道的過高要求,也使得大家在準備過程中大費周折。不像飛思卡爾智能車比賽那樣,制作簡單、材料購買方便,只要有足夠的空間,很容易搭出近似實際比賽的場景來。
首先介紹下比賽用的賽道吧,當然了這些都沒得到組委會的正式確認,只是結合經驗而談(90%應該是符合情況的)。比賽所使用得賽道應該是第一屆比賽時制作的,這幾屆來,包括今年的比賽,應該都是用的同一套賽道。賽道的來源一說為日本制造,第一屆從日本運來(日本方面也派出了許多技術人員,包括“車神”島津,很低調。)以后就留在國內了;一說為日本設計、中國制作,花了10幾萬。整個賽道采用積木式的模塊化設計,模塊與模塊之間用金屬搭扣連接,安裝十分方便,只需幾十分鐘,就可以完成復雜的變換。
賽道模塊本體用亞克力類似的塑料制作,高30mm,寬300mm,表面貼白、灰、黑三色有聚合物薄膜 (日本積水化工的產品HC-015),不怕水,不怕熱,不怕灰,不變形,表面平整度非常好,拼裝縫隙目測小于1mm。一次制作,多年使用。整個賽道分直道,R450,R600,以及直角、坡、谷等特殊組件組成,共100多快(估計,沒具體算過)。
要做出上述比賽專用賽道,基本上對于參賽隊是不可能的事,成本太高了。因此我們只能盡量模擬、山寨了。以前聽過過,有用紙打印的,有用PVC的,還有直接在地上用黑白膠帶的粘的,五花八門。這里介紹下華科怎么做的。當初制作賽道時,華科的同學們是費了很大的力氣,包括金錢上的、人力上的,得到經驗和技巧都包含了他們的心血,如果大家能從中獲益的話,應該對他們工作敬以謝意。
賽道的表面材料:到目前為止,正式賽道具體用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過可以用俗稱為“家思寶”,“波音軟片”的裝飾材料代替,這東西在裝飾市場到處有買,價格也比較便宜。具體選哪種型號,可以根據組委會提供的賽道樣例比較而定。買回來后的制作方式因人而定,比較快的方式是采取拼裝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我們把買回來的材料,送到制作招牌、橫幅廣告的店,用割紙機,切成圖示的弧(大塊的底部可以手動做,如果人手夠得話)。然后一層粘一層地拼起來。這一部分大概要個不到1000就可以搞定
底座:底座用來承載賽道表面材料的,做成30mm高,300mm寬大小就行,然后把表面材料貼上去就行。起初是請木工廠的師傅用三合板做的,精度差,不好拼裝,且木頭形變厲害,無法長期使用(我指幾年)。后來,還是到上述廣告店,用PVC做(具體還是根據情況定,不一定要30mm),因為用的是數控切割機割,又快又好。底座與底座之間可以用彈簧、門窗掛鉤鏈接起來(正式比賽用金屬搭扣,成本太高了),效果也不錯。
上述方法成本要好幾千甚至上萬,但一次做好,可以用好幾年,且維護方便,全壽命成本是不高的。如果實在經費緊張的話,只買賽道表面材料也可以。另外同城的參賽隊之間共享一套比較的好的賽道,也是不錯的注意。這樣一套山寨出來的賽道,應該可以滿足2.5m/s以下的調試(帶底座的,不帶底座的2m/s應該也能滿足的),正式比賽期間應該可以飆到2.8m/s以上。當然了如果要進一步提高速度的話,賽道的成本就要相應增加了。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啊。
賽道的一些其他部分,如定時器等等,各位就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了。最后共享一個賽道的設計簡圖,各個模塊都標了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