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壓u-boot后,u-boot下面有許多許多的目錄,有成百上千個文件。想想都覺得恐怖,怎看這么多的文件。剛開始真的是沒有辦法,連程序的入口都不知道在哪,用些時間熟悉了它的目錄結構,開始有些了解。
u-boot支持很多的平臺和板子,我們只關心的是ARM平臺,我們可以把不相關的平臺的內容刪除,以免妨礙我們,看著文件少了看著也舒服點。既然要移植那就要分析它的代碼,得弄明白我們需要改什么地方、怎么改,具體是要非常清楚cpu啟動那部分的匯編和班子初始化那里,其它所有平臺都通用的代碼就沒有必要去看了。
我覺得在啟動第一階段,那些匯編部分更簡單 很容易明白,用匯編它也復雜不到那里去。從start_armboot()開始的C代碼就越看越復雜,那些太復雜了,數據類型定義又多,光是找這些數據類型的定義就已經暈了,有些地方又插入些別的,簡直就混編了。
對于Makefile,我打開u-boot的第一個主Makefile有2200多行,最初以為Makefile不會很復雜,現在什么都變得很復雜了。像u-boot和Linux系統這些大工程,面對它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比如Makefile的:
objects = program.o foo.o utils.o program : $(objects) cc -o program $(objects) 這個很簡單,一眼就看出來 files = foo.elc bar.o lose.o $(filter %.o,$(files)): %.o: %.c $(CC) -c $(CFLAGS) $< -o $@ $(filter %.elc,$(files)): %.elc: %.el emacs -f batch-byte-compile $< 那么這個復雜點,又多了變量,有函數和自動變量。仔細看看也不難 %.d: %.c @set -e; rm -f $@; \ $(CC) -M $(CPPFLAGS) $< >; $@.$$$$; \ sed 's,\($*\)\.o[ :]*,\1.o $@ : ,g' < $@.$$$$ >; $@; \ rm -f $@.$$$$ 這個呢??實在太難看了,................................
就這樣,這些內容就像我們畫板子,刻電路板一樣。即使要手動布線,一套常用的完整的規則我們很容易把握,可是總是有一些不怎么規則的東西,要我們去注意每一個細節。要你精疲力盡!!
哥做嵌入式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