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荏苒,我已是大三學生;白駒過隙,省電子設計大賽已結束20天。就在時間匆忙流逝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與時間賽跑。在賽跑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奔跑,會忘記很多很多,但在駐足休憩的時候,有時會回首望望自己走過的路。
剛開學,但我卻一直在奔跑,沒停息,在申請學院的一個項目,神經綁的很緊,寫份報告也是一種放松,一種回味時間留下的記憶,一種總結過去的收獲與失去。
作為啟明學院電工電子基地的一名學員,這個暑假我參加的基地組織的關于省電子設計大賽的培訓。從開始的動員大會到模塊培訓再到后來的綜合訓練,我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里,糾結是永恒的主題。有人可能會說,為了一次比賽像這樣拼命了兩年值得嗎?我想說的是,值得。因為我們遠不只是為了這一次比賽,所得到的,也遠不只是比賽。獲獎或者沒有獲獎,我都無怨無悔。與那些一到假期就回家度假看電視的人比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生活,因為人生難得幾回搏。與那些天天上自習一心搞加權的人相比,這更有意義,因為念大學不是在念經。我喜歡這種生活。
雖然整個暑假都很辛苦,訓練很累,而且會遇到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還有各種各樣預料不到的問題,可以說我們整天都在糾結中度過,但是,我們確實成長了不少。作為基地唯一一名來自土木學院的學生,電子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的,更不用說達到競賽的水平。因為對電子技術的喜愛,對動手實驗的興趣,對創新活動的偏好,我從大一就開始自學有關課程,堅持下來,也許這過程會比基地的其他同學艱辛很多,但我無怨無悔,因為在基地學到了很多我感興趣的技術和知識,懂得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學會了團隊,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一群無私的牛學長。想想我們學院那些沒有參加電工基地的同學,他們可能連一些最普通的元器件都認不清楚,更別說什么單片機、FPGA、PCB……
下面是摘自我空間中的一段日志(略有刪改),它不僅記載了我們組的悲劇,更顯現我們培訓的主題——磨練:
8月25號早晨,起得早(經常3點才睡,有時通宵達旦,所以沒這么早起過),外邊陽光柔和,涼風習習,有入秋的感覺,去食堂吃早點,到基地集合,一起乘車到紡織大。稍作休息,領取作品箱,檢查登記隨身帶的工具,入場,我們第一組測試(下午3點火車,向尹老師申請的)。開始準備復原電路(比賽規定25min)。加焊兩個測試點時,剛開始我有點緊張,手有點抖,第一個花點時間,第二個心平靜下來,很快搞定。復原電路,正弦波波形很漂亮,但有直流偏置(之前沒出現這種現象),直流偏置在逐步減小,我們一致認為是電容在充電(電路用的電容很多很多)。直流偏置消失時已經占用測試時間8min(比賽規定25min)。測試老師正在測別組,我們只好等待,浪費4min。開始測試,測試老師要求同時在示波器顯示輸入輸出(我們只顯示輸出,沒輸入)。臨時接線,發現干擾很大。跟測試老師協商,先測輸入,再測輸出。輸入測完后,發現沒輸出了。檢查電路,電源輸出正確,第一級輸出就不對,發現芯片發燙,懷疑燒芯片。向測試要求換芯片,規定一分鐘完成,我趕緊揮舞烙鐵換了第一級兩芯片(回想起來,感覺當時特別淡定,在那種氛圍和壓力下,速度比平時還快),發現還是不行,再檢查焊接點,找不到問題,三人都不知道怎么辦,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沒辦法中的辦法,果斷申請再換第二級芯片(幸好我們所有芯片都有備份),我再換一片,還是不行,再換另一片,不行就是不行。我們組一人拆下來檢查,一人測電源,都沒發現問題。測試老師說時間已經超過將近一小時(他們去測別組,忘了我們這組),我們請求再給一次機會,開始他們不同意,后來發現我們很執著,妥協了。但還是不行,沒正弦波,我有放棄的念頭但沒說出來。就在我們束手無策的時候,楊按了變壓器的一個接口,屏幕上閃現正弦波。問題找到了,就是那地方接觸不良(后來想想,其實開始電容充電現象就是接觸不良引起的,我們沒有足夠重視它)。后來我們成功測試,并基本達標。
看似很悲劇的一次測試過程,但對我們組三人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磨練機會,也能從中看到我們從培訓中得到的收獲:淡定的心態,堅持的精神,團隊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等等,也看出我們的不足:分析問題能力,檢查電路的邏輯慎密性和大賽經驗。
雖然最后我們組只得到了省二等獎,但獲不獲獎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培訓的過程我們從身體心理到知識技術得到全方位的鍛煉,這不是一份巨大的財富嗎?我流的汗水不值嗎?
最后,我要感謝電工基地的尹老師、肖老師和王老師對我們的指導,感謝各位基地學長學姐對我們的無私幫助,尤其是藍學長、黃學長、楊學長和葛學長,還要感謝在一個多月的生活里與我朝夕相處的隊友楊斌和何中華,還有基地的那群一起奮戰的戰友們。是你們幫助、包容讓我在這個假期,甚至是這兩年里,充滿了向上的活力和追求的勇氣,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謝謝你們,我愛電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