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管,其實就是8個發(fā)光二極管按順序排列而成的,所以讓數碼管顯示特定的數字,只需要將該亮的二極管點亮,不該亮的滅了就好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參考電路圖了,51HEI開發(fā)板的電路圖在我的相冊里有,但是整張貼出來就太大了,所以這里只顯示部分。電路圖如下:

乍一看這張圖比較明顯的就是最左邊的單片機和兩個鎖存器U1和U2的引腳信息了,從D00到D07,兩個鎖存器是共用的,D00對應輸出Y1和X1,D07對應輸出Y8和X8。鎖存器,從它的名字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用途了!其作用就是有的引腳輸入改變的時候輸出保持之前的狀態(tài),達到鎖和存的效果(我目前的理解是這樣的,不理解的可以上網搜官方解釋)。查查74HC573是怎么用的,表格如下:

圖中引腳1代表輸出使能,11引腳代表鎖存使能。鎖存器嘛,打開鎖存,讓輸出使能引腳處于低電平,鎖存使能引腳輸入高電平,傳入對應的D,然后再使鎖存使能引腳處于低電平,這樣就能讓輸出保持不變。使用的過程就是打開鎖,傳數據,關鎖保持。
說完了鎖存器,回到第一張電路圖,途中的鎖存器1號引腳都接地,自然是低電平,11號引腳分別對應單片機的D26和D27,所以控制U1和U2就靠這2個引腳啦!
按道理說,8個數碼管,應該有8*8=64根線才對啊,而第一張圖中只有24個引腳,里面肯定有復用的引腳,所以不知道內部電路是沒辦法寫滴,還好51HEI給的資料比較全。
2個LED管的內部電路如下: ABCDEFG DP總共8個二極管,分別由11、7、4、2、1、10、5、3引腳控制,而1這8個引腳對應第一個圖中的Y1到Y8,12、9、8、6呢則有兩組,一組是共陰極的數碼管,一組是共陽極的數碼管。12、9、8、6呢則對應X1到X8,有2個,一組是X1到X4,一組是X4到X8,X1到X4是共陰極的,X5到X8是共陽極的。本實驗只讓共陰極的DIG1那個數碼管顯示數據,把別的都關掉。那只要12(X1)引腳輸入低電平,986輸入高電平,其他的都不會亮了,讓DIG1顯示什么數字,就由Y1到Y7來決定了。
經計算,讓DIG1顯示0到9還有小數點的表格如下:
uint8 table[11]={ 0x3f, 0x30, 0x5b, 0x4f, 0x66, 0x6d, 0x7d, 0x07, 0x7f, 0x6f, 0x80 };
那么有了這個表格,只要一秒鐘讓P0換一個表格中的數值,就可以動態(tài)更新數碼管的數值啦!那怎樣才能1秒換一次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些代碼,讓單片機執(zhí)行一些操作,直到一秒鐘過去,就更新P0,這種方法呢缺點是需要計算,要計算每個操作的指令周期和操作的執(zhí)行總次數,假設有i種操作(i=1,2…n),對應的指令周期Ti,這個操作執(zhí)行的總次數Si,那么總的時間間隔的計算公式是:  單位是秒。各種操作的指令周期在數據手冊上都可以查的到。不過一般的也沒上面的公式那么復雜,一般都是一個循環(huán),里面進行自增或者自減 操作。
第二種方法呢就是用單片機內部的定時器,STC89C52內部有3個定時器,這里只用到一個,先看看定時器SFR的結構。圖片如下: 
要用到4個寄存器,TCON,和TMOD,TH0,TL0。TCON的各個位包含了計時器T0和T1的開關和計時,尾數帶1的表示和T1相關,尾數帶0的表示和T0相關,TF位表示溢出位,就是計時器達到最大值,TF位就為1,TF位為1之后要么軟件手動清零,或者時間中斷自動硬件清零;TR呢表示計時器的運行控制,TR位置1則計時器運行,置0則停止運行。 第二個寄存器TMOD,這個寄存器的值不能單位操作,主要功能是設置計時器的工作模式, T1和T0分別代表單片機兩個計數器 GATE:該位被置位時為門控位。僅當TR1被置位并且INT1腳為高,定時器開始計數。當該位被清零時,只要TR1被置位,定時器1馬上開始計數。 C/T:該位為0的時候,用作定時器,該位為1的時候,用做計數器。
00 01 10 11 模式0 模式1 模式2 模式3模式1:16位的計數器。(TH0,TL0) 模式2:自動裝載8位計數器。主要應用在串口波特率發(fā)生器。 模式0&模式3:幾乎不用。 TCON和TMOD復位后都會自動變成0×00.
TH0和TL0呢分別代表計數器的高8位和低8位,加起來剛好16位,可以最大值是0~65535,總共65536個數,當TH0和TL0組成16位數等于65535時TF0就會被置1,也就是溢出,這種方法的計時公式是:12*X/晶振頻率=y; X=65536- z; y代表計時器溢出一次的時間,z表示設置TH0和TL0組成的16位數的值,而X則代表從z到65536總共有多少個數,一般的晶振頻率有:6MHz,11.059MHz,12MHz,20MHz, 令X取極值,將上述晶振頻率代入式中,得出從計時開始到溢出最多能記錄的時間分別為130ms,71.1ms,65.5ms,39.3ms,明顯這些時間都比較短(相對1s),而且不規(guī)則,1s=1000ms=20*50ms=1000*1ms=40*25ms這種整數我們比較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計算,所以應該令y為50等整數,然后再去計算出z的值,讓TH0為z的高八位,TL0為z的第八位。假設晶振頻率是12MHz,讓y=50ms,計算得出z=15536=0x3CB0,則將TH0設為0x3C,TL0設為0xB0,TR0設為1,TMOD設為0×01,則到了50ms之后TF0就會變?yōu)?,通過判斷TF0溢出知道過了50ms,判斷完了之后要軟件(也就是代碼)對TF0清零,溢出之后TH0和TL0都會被清零,所以再將TH0和TL0設成0x3C和0xB0,每次溢出都記錄一次,記錄二十次之后就是過了1秒啦!1秒的定時就是這么來!額,估計被我繞暈了吧·····這個表達可能是有點問題,想看原版的,去看金沙灘工作室的視頻吧,我也是從那學的。
計時器的使用步驟總結如下:
一、設置TMOD
二、 設置TH0和TL1(事先計算好值。)
三、設置TR0
最終代碼如下:
#include <reg52.h>
typedef unsigned char uint8;
typedef unsigned int uint16;
sbit D24 = P2^4;
sbit D25 = P2^5;
sbit U1 = P2^6; //U1鎖存器的開關
sbit U2 = P2^7; //U2鎖存器的開關
sbit LINX1 = P0^0;
sbit LINY5 = P0^4;
sbit LINY6 = P0^5;
uint8 table[11]={ 0x3f, 0x30, 0x5b, 0x4f, 0x66, 0x6d, 0x7d, 0x07, 0x7f, 0x6f, 0x80 };
void main(void)
{
uint8 counter = 0;
uint8 offset = 0;
TH0 = 0x3C;
TL0 = 0xB0;
TR0 = 1;
TMOD = 0x01; //計時模式選01模式
U2 = 1;
P0 = 0xfe;
U2 = 0;
P0 = 0xff;
D24 = 0; //關閉8X8點陣LED
D25 = 0;
while(1)
{
if(TF0==1) //每次計時是50ms,達到50ms后計時器0的溢出位位1,進行軟件清零和計時器初始化.
{
counter++;
TF0=0;
TH0 = 0x3C; //12MHZ的晶振算出來是從15536開始計時,十六進制就是 0x3CB0
TL0 = 0xB0; //高位取0x3C,低位取0xB0
}
if(counter==20) //20*50ms=1000ms=1s
{
counter=0;
U1 = 1;
P0 = table[offset++];
U1 = 0;
if(offset==11)
{
offset = 0;
}
}
}
}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12-1-7 1:07:46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