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六打籃球說起:同事從美國回來也快一個月了,周六約了一起去蘇大打籃球,自從畢業以后就沒有到球場上練過,突然懷念起研究生那會每周一次的籃球和打完以后的集體聚餐。
路上閑聊起他在美國的生活,為了學習和打發時間,他報名參加了那里的社區大學,學習經濟和文化類的課程,沒有文憑,純粹是學習。他說雖然很不正規,但是學校會邀請很好的老師來給你上課,而且教書的形式比國內先進多了,譬如上經濟課的老師,會把前一天白宮頒布的經濟政策打印出來給大家,然后大家一起研究討論為什么會頒布這樣的政策,考試的時候你只要領會了意思,根本不需要背什么理論,輕松省力。
理論是為了干什么?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
在球場上賣飲料的阿姨很有意思,跟經常到這里打球的人很熟,還自稱“小龍女”,看見有人走過,會大聲的喊道“小龍女在這里啊,要買飲料么”,我們笑侃“那邊一堆楊過來了”。她的營銷策略就是走過路過的一個都不放過,都要問一遍,同事戲稱,我們走過來,她看到的就是一個個巨大無比的飲料瓶蹦過來,上面標著1.5元,2.5元,3.5元。。。。。。
以前看過一種說法,說你一個搞技術的白領,可能還比不上路邊賣早餐的阿姨。其實人的最大價值在于哪里?剛進公司的時候,一個工程師跟我講,他在這呆了6,7年,感覺的收獲就是至少給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貢獻,心里有一種成就感。我們公司的器件有很大一部分是給助聽器的,據說其實全世界5分之1的人其實都有聽力損失,但是在中國,這個市場完全沒有打開,可能還是體制和社會保障的原因。
一個好一點的助聽器,最低大概是4,5千,兩只接近1w,如果對生物適應性和要求高一點,就是幾萬美金一個,而且保質期最低的就是1年,壞了就換新的。國內的老人省吃儉用一輩子能有這樣的積蓄和福利待遇么?
什么是差距?這就是差距。
前兩天看到櫻木轉載了一篇文章,是一個電子工程師寫的,說國內用到的最主要的芯片都是國外產的,我們自己只能造一些最最簡單的低端芯片,如果國外對這些禁運的話,不需要多久,整個工業體系就會完全崩潰。龍芯怎么樣了?好像很久沒聽到消息了,intel和AMD還是霸占著cpu的市場,工業的單片機和PLC國內有么?甚至說中國的機械加工業完全依賴于于德國,如果沒有德國生產的高精度的機加工中心,誰來給我們制造精密器件?國產的大飛機怎么了,發動機的技術還是沒有解決?甚至就我知道的,耳機里面的高導磁材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因為我們國內的材料加工業實在太落后了。
上上周三的時候去上海的國際博覽中心參觀醫療器械展覽,基本沒有看到國內的公司做這一塊產品是有名的,杜邦,3M,西門子,拜耳,通用........世界上知名的都是外國的公司,steven說他看到他老家湖南的一家公司也在這邊展覽,據他所知,那家公司根本就沒有外國人的,現在在這里幫忙展覽的外國人估計是雇的外面的人。悲哀,簡直就是悲哀!
前兩天的很多網站上都在講現在流行“紅-領"。但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什么階層?知識分子的良心現在都在哪里?我們每天都在討論,可是卻無力改變。。。。。。你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