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無線傳感網(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泛在網
(Ubiquitous Network,UN)三者之間網關系圖。
2. 物聯網的層次架構包括應用層,網絡層,感知層
3. 物聯網需要哪三方面的能力: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
4. 感知層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物聯網獲取識別物體信息、采集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
是識別物體、采集信息和進行信息的短距離傳輸。
5. 網絡層的作用,無線網絡的種類:具有強大的樞紐作用,用于高效、穩定、即時、安全
的傳輸上下層數據。\有無線局域網,無線城域網,無線廣域網,無線個域網。
6. 物聯網網絡層包括:接入網和核心網。P11
7. 應用層的關鍵技術:包括數據庫,海量信息存儲,數據中心,搜索引擎,數據挖掘等多
種關鍵技術。P11
二、
1.自動識別系統根據識別對象的特征分為數據采集技術和特征提取技術兩大類。每種類型的
分類和典型技術:
1).數據采集技術
按照存儲介質的不同分為光存儲器類,磁存儲器類和電存儲器類。
光:(一維,二維)矩陣碼、光標閱讀器、光學字符識別(OCR)
磁:磁條、非接觸磁卡、磁光存儲、微波
電:觸摸式存儲、RFID射頻識別(有,無芯片)、存儲卡(接觸,非接觸智能卡)、視
覺識別、能量擾動識別
2).特征提取技術
按照特征的性質可分為靜態特征提取、動態特征提取、及屬性特征提取。
靜態: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面部識別
動態:簽名識別、聲音\語音識別、鍵盤敲擊識別、其他感覺特征識別
屬性:化學感覺特征提取、物理感覺特征提取、生物抗體病毒特征提取、聯合感覺系
統
2.OCR系統包括的步驟:
資料整理 掃描錄入 圖像處理 版面分析 文字識別 縱校 橫校 版面還原 數據保存
3.磁條內技術分三個磁道:TK1,TK2,TK3;TK1最多可寫79個字符;TK2最多可寫40個字符;
TK3最多可寫107個字符.
4.磁卡技術與條碼技術的不同:
1).其數據可進行部分讀寫操作 2).給定面積編碼容量比條碼大3).對于物體逐一標記
的成本比條碼高
5.生物識別技術:指利用可以測量的人體生物學或行為特征來識別、核實個人身份的一種自
動識別技術;典型的生物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視網膜識別技術、簽名識別技術、面部
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聲音識別技術。
6.條形碼: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用于表達一組信息的圖
形標識符。
7.嵌入式系統組成部分:嵌入式處理器、存儲器、I\O接口、通用設備接口、軟件
嵌入式系統軟件的組成部分:中間層、嵌入式操作系統、應用軟件
8. 傳感器的定義: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件,并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
其他所需形式的可用信號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出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
要求。
9. 傳感器的組成和各部分功能:
敏感元件:感受被測量,并輸出與被測量成確定關系的某一物理量元件
轉換元件:敏感元件的輸出就是它的輸出,它的輸入轉換成電路參數,如把由敏感元件
輸入的位移量轉換成電感的變化。轉換元件是傳感器的核心元件。
轉換電路:上述轉換元件電路參數接入轉換電路,就轉換成電量輸出。
10. 傳感器動靜態特性:
11. 傳感器常用的幾種效應:熱電阻傳感器原理、電阻應變式稱重傳感器原理、壓阻式傳感
器原理、激光傳感器原理、霍爾傳感器原理、智能傳感器原理、光敏傳感器原理、生物
傳感器原理、視覺傳感器原理、位移傳感器原理、壓力傳感器原理、超聲波測距離傳感
器原理、酸堿鹽濃度傳感器原理。
12. 傳感器網絡的基本要素:傳感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組成:傳感器節點、匯聚節點、
互聯網和遠程用戶管理組節點。
13. 傳感器網絡節點的組成:微控制器、通信模塊、傳感器和供電單元。微控制器完成哪些
工作:1)接收來自傳感器的監測數據,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并通過通信模塊發送出
去。2)讀取通信模塊接收到的數據及控制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并對硬件平臺或控制
目標進行控制。3)對通信協議進行處理,完成在無線傳感器網絡通信過程中的MAC、
路由協議處理等。
14. RFID概念: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需人工干預,
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無需建立接觸,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
15. RFID系統的組成:應答器(標簽)、讀寫器、天線、應用軟件。基本工作原理:
16. RFID的工作原理分為感應耦合和反向散射耦合倆類。分別典型頻率:感應:
125kHz,225kHz,13.56MHz;反向散射:433MHz,915MHz,2.45GHz,5.8GHz
17.RFID標簽分類
按能量供給方式
有源、無源和半有源系統
按照RFID標簽信息傳播方式
主動式,被動式和半主動式
按照RFID標簽的工作頻率
低頻(30kHz~300kHz)、高頻(3MHz~30MHz)、超高頻
(300MHz~3GHz)、微波(2145GHz)
按照RFID系統的工作距離
電磁感應耦合適合中低頻近距離場合,電磁反向散射
耦合適合超高頻、微波等遠距離系統
按照RFID標簽的存儲器類型
只讀型、讀\寫型、一次可寫型
?其中穿透能力最強的是高頻,傳輸距離最遠的是微波
三、
1.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傳輸介質、通信協議、網絡連接設備、用戶端設備
2.局域網區別于其他網絡主要體現在:網絡所覆蓋的物理范圍、網絡所使用的傳輸技術、網
絡的拓撲結構
3.局域網主要的拓撲結構:總線型結構、環形結構、星型網絡拓撲結構、樹形網絡拓撲結構、
網狀網絡拓撲結構。
4.以太網的標準涉及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5.IEEE802.3標準的命名規則:100BASE-T表示:帶寬100MB/S以基帶傳輸截止為雙絞線P70
6.以太網全雙工模式的引入是由于哪種傳輸介質的應用:以太網交換機(Lanswith)
7.廣域網的概念:覆蓋地理范圍相對較廣的數據通信網絡。例:公用電話交換網、公用數字
數據網、公用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綜合業務數字網、ADSL、HFC。
8.無線局域網的基本結構:固定基礎設施的WLAN和無固定基礎設施的WLAN
9.無線局域網的IEEE802.16的三層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匯聚層
10.移動通信系統的分類:1)通信網制式:大區制和小區制;2)通信的工作方式:單工制、
半雙工制、全雙工制;3)多址方式:FDMA\CDMA\TDMA
11.GSM網絡頻段:900MHz和1800MHz。GSM的主要組成部分:移動臺、基站子系統BSS
(基站收發信機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網絡子系統NSS(移動業務交換中心MSC、歸屬
位置寄存器HLR、訪問位置寄存器VLR、設備識別存儲器EIR、鑒定中心AUC、操作維護中
心OMC)
12.藍牙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
13.ZigBee的工作頻段2.4GHz(全球)、915MHz(美國)、868MHz(歐洲),原始數據吞吐率分
別250kb/s,40kb/s,20kb/s;傳輸范圍在10-100米之間。網絡拓撲結構為星型、樹型、網型及
共同組成的復合網結構。主從結構FFD\RFD:
14.超寬帶技術的概念:利用超寬帶的電波進行高速無線通信的技術。主要的工作頻段:
3.1GHz-10.6GHz、傳輸速度:幾十兆比特每秒到幾百兆比特每秒、功率:1mW
四、
1.云計算定義:
2.網絡存儲技術有直連式存儲(DAS)、網絡存儲技術(NAS)和存儲網絡(SAN)。
五、
1.RFID 系統主要安全攻擊的包括: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1)主動攻擊:?利用獲得的RFI
標簽實體,通過物理手段在實驗室的環境中去芯封裝。使用為探針獲取敏感信號,進而進行
目標RFID標簽重構的復雜攻擊.?通過軟件并利用微處理器的通用通信接口,從而掃描RFID
標簽和響應閱讀器的探尋,尋求安全協議,加密算法及他們實現的弱點,進而刪除RFID標
簽內容或篡改可重寫RFID標簽內容的攻擊。?通過干擾廣播、阻塞信道等其他手段,產生
異常的應用環境,是合法處理器產生故障,拒絕服務的攻擊。 2)被動攻擊:?通過采用竊
聽技術,分析微處理器正常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電磁特征,以獲得RFID標簽和閱讀器之
間或其他的RFID通信設備之間的通信數據。?通過閱讀器等竊聽設備,跟蹤商品流通動態。
2.感知層安全問題:1)傳感器網絡的普通節點被敵手捕獲,為入侵者對物聯網發起攻擊提
供了可能性。2)傳感器網絡的網關節點被敵手控制,安全性全部丟失。3)盡管現有的互聯
網具備相對完整的安全保護能力,但由于互聯網中存在著龐大的節點,將會導致大量的數據
同時發送,使得傳感器節點(普通節點或網關節點)容易受到來自于網絡的拒絕服務攻擊
(DoS)。4)對接入到物聯網的超大量傳感器節點的標識、識別、認證和控制問題。
3.傳輸層安全架構:1)數據機密性:要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泄露內容。2)數據完整性:
要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被非法篡改,并且被篡改的數據容易被檢測出。3)數據流機密性:
對數據流量進行保密,防止數據流量信息被非法竊取。4)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的檢
測與預防:DDoS是網絡中常見的攻擊現象,在物聯網中要能及時檢測到DDoS的發生,并
能對脆弱節點如網關的DDoS進行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