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來打算第二份筆記作開發環境搭建的,但是整個開發環境的搭建比較復雜,所以學到后面的時候再回過來系統的講述一下如何搭建開發環境,這一節內容就講如何燒錄制作好的鏡像到開發板中。 一、Android4.0.3的燒寫(OTG燒寫) 1.準備工作 (1)硬件準備: iTOP-4412開發板、電源、串口線、OTG線
圖片1.jpg (44.45 KB, 下載次數: 148)
下載附件
2016-5-24 15:59 上傳
(2)軟件及驅動準備: ADB驅動、串口驅動、超級終端 (3)安裝鏡像(壓縮包): u-boot-iTOP-4412.bin(uboot,通用引導程序) zImage(kernel,內核) ramdisk-uboot.img和system.img(rootfs,根文件系統) 2.燒寫過程 (1)連接電源、串口線和OTG線 (2)打開超級終端,連接開發板 (3)打開開發板電源,超級終端下立刻按下回車,進入uboot引導程序 (4)分區和格式化操作: (5)第四步:格式化eMMC并創建分區, 注:此步驟可以跳過!不必每次都格式化分區;2、格式化命令不會刪除uboot文件和Linux內核文件
fdisk -c 0
按照默認方式給EMMC分區
Linux內核鏡像文件為5M
Android鏡像文件為300M
Data和Cache文件為1G
臨時文件為300M
剩下的為用戶區,例如使用手機的時候下載的電影小說都是放在這個區域。如果想更改Linux內核鏡像文件區域的大小,只能更改u-boot文件 a)fatformat mmc 0:1
格式化Fat文件系統,也就是默認最大的用戶存儲空間
b)ext3format mmc 0:2
格式化Android鏡像文件
c)ext3format mmc 0:3
格式化Data和Cache分區
d)ext3format mmc 0:4
格式化臨時文件保存區 (5)輸入fastboot 連接主機,這時候超級終端應該不能動了,切到cmd 注:如果正常連接的話,輸入fastboot應該會有音效,設備管理器也可以看到相應的驅動。不正常的話,重新安裝一下驅動。網盤的驅動不是適合每臺電腦的,我就出現了在Android下驅動正常,fastboot連接主機時出現“未知設備Android1.0”。后來聽群里的朋友建議,用來手機助手比如豌豆莢后才安裝正常。 (5)如何你設置了環境變量的話,adb和fastboot命令應該是可以直接調用的,沒有的話到platform-tools目錄下打開cmd.exe (6)燒寫uboot ,輸入命令: fastboot.exe(這里用fastboot也可以) flash bootloader u-boot-iTOP-4412.bin 注:最后一個是文件名,是在當前目錄下,如果不在的話應該輸入文件的全路徑。 另外一般不用燒寫uboot。這里很有意思,使用OTG燒寫本身我們就需要通過uboot來進行引導,沒有uboot是根本無法進行燒寫的。所以一般使用OTG燒寫的情況下只燒寫內核和文件系統。只有在uboot損壞的情況下,我們會首先進行uboot燒寫,就是我們所說的出廠第一次燒寫。 (7)燒寫kernel,輸入命令: fastboot flash kernel zImage (8)燒寫rootfs ,輸入命令: fastboot flash ramdisk ramdisk-uboot.img fastboot flash system system.img (9)輸入擦除命令:fastboot -w (10)輸入重啟命令:fastboot reboot 重啟成功就可以使用全新的安卓系統了。 二、QT系統的燒寫(TF卡燒寫) QT系統其實也可以使用OTG時燒寫,但燒寫方法與Android系統相同,所以這里使用TF卡燒寫方式燒寫QT系統 1.準備工作 (1)硬件準備: 開發板、電源、串口線、TF卡 (2)軟件及驅動準備: ADB驅動、串口驅動、超級終端 (3)安裝鏡像(壓縮包): u-boot-iTOP-4412.bin(uboot,通用引導程序) zImage(kernel,內核) ramdisk-uboot.img和system.img(rootfs,根文件系統) (4)源碼 iTop4412_uboot_20151119.tar.gz 注:上述的文件可能文件名不同,使用時請注意 2.燒寫過程 (1)連接電源、串口線、插入TF卡 (2)打開超級終端,連接開發板 (3)打開開發板電源,超級終端下立刻按下回車,進入uboot引導程序 (4)分區和格式化操作(完成后可暫時關機,拔出TF卡): 注:上面的分區命令的是參數“1”,代表的是 tf 卡,如果是“0”則代表是 eMMC。
如果是 2G 的 TF 卡,請將命令“fdisk -c 1”改為“fdisk -c 1 300 300 300”。 a) fdisk -c 1 b) fatformat mmc 1:1 c) ext3format mmc 1:2 d) ext3format mmc 1:3 e) ext3format mmc 1:4 (5)制作TF卡 a) 拷貝iTop4412_uboot_20151119.tar.gz到ubuntu,目錄自定 注:拷貝方式很多:ssh、共享文件夾等,但是裝了VMWare-Tools的話,實際上是可以直接拷貝的,從windows下拉過來就好了,很方便。 b) 解壓縮到當前目錄 tar -vxf iTop4412_uboot_20151119.tar.gz,得到 iTop4412_uboot 注:文件名長可以使用TAB鍵補全,這個很有用 c) 拷貝u-boot-iTOP-4412.bin到 iTop4412_uboot下。 d) 使用讀卡器連接TF卡到Ubuntu系統,查看磁盤命令
進入U-boot所在目錄iTOP4412_uboot
通過使用df -l命令查看盤符,確認盤符編號下面指令最后一位由盤符決定
執行命令燒寫u-boot到TF卡:./mkuboot /dev/sdb(有可能sdc或者其它) e) 檢查可以燒寫的 TF 卡是否制作成功。 檢查的方法很簡單,使用讀卡器連接 TF 卡到Windows,如果在系統上發現 TF 卡的存儲空間減少了部分空間,那么這個 TF 卡就制作成功了。 注:虛擬機下切換USB Device使用右下角的MTX USB Device f) 在Widows下進入剛才的TF卡,新建文件夾sdupdate(只能使用該名字) g)拷貝u-boot-iTOP-4412.bin(uboot,通用引導程序)、zImage(kernel,內核) ramdisk-uboot.img和system.img(rootfs,根文件系統)到sdupdate,TF卡啟動盤制作完成 (6)燒寫燒寫uboot,輸入命令(不建議燒寫): sdfuse flash bootloader u-boot-iTOP-4412.bin (7)燒寫kernel,輸入命令: sdfuse flash kernel zImage (8)燒寫rootfs,輸入命令: sdfuse flash ramdisk ramdisk-uboot.img sdfuse flash system system.img (9)輸入重啟命令:reset 重啟成功就可以使用全新的QT系統了。 三、出廠燒寫 其實了解了出廠燒寫是個什么東西就明白怎么操作了,原理上和上面的TF卡燒寫一樣。只是啟動介質從eMMc變成了TF卡。這里就不寫重復操作了,簡單講述一下整個過程 (1)將uboot燒錄到TF卡中 (2)使用TF啟動將TF卡分區 (3)拷貝四個壓縮包(鏡像)到sdupdate (4)TF卡啟動燒錄全部鏡像,可以使用sdfuse flashall (5)重啟 注:TF卡啟動就是將編碼改變為1001(靠近有數字一側是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