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USB-IF在1994年規劃USB技術時,因為將其定位在較低速的周邊界面,所以帶寬僅訂在1.5Mb/s(Low Speed)與12Mb/s(Full Speed);其中Low Speed主要用于人機接口裝置(Human Interface Devices,HID)例如鍵盤、鼠標、游戲桿,High Speed主要用于大量數據傳輸的需求,這就是USB 1.0的規格,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此一規格。當USB 1.0相關產品陸續上市后,隨著使用USB的數量越來越大,市場上也發現關于USB 1.0規格的問題,所以USB 1.1的規格在1998年正式公布,修正1.0版已發現的問題,其中大部分是關于USB Hub的項目。 雖然自USB 1.1規格公布后,USB接口規格算是逐漸完整,但是與IEEE 1394比較起來,在傳輸效能上就完全被比下去(請參考表2之比較),也正因為如此,在USB接口設備不斷地被廣泛應用后,許多的裝置,如視頻會議的CCD,或是像nand flash隨身碟(U盤)、外接式硬盤、光盤刻錄機、掃描儀、卡片閱讀機便成為USB界面的一個非常流行的應用。隨著市場上廠商與消費者對USB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希望USB傳輸效能可以更好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USB-IF開始著手USB 2.0規格的制定,并于2000年正式公布USB 2.0規格。在USB2.0規格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 480 Mb/s (又稱Hi-Speed),USB規格至此確立了3種數據傳輸速率,并維持至今,3種速率分別是: ● 1.5Mb/s(Low Speed) ● 12Mb/s(Full Speed) ● 480Mb/s(Hi-Speed) 正如前言所提,在USB 2.0規格推出后,的確暫時解決了帶寬落后IEEE 1394的問題,但是隨著USB的應用范疇越來越廣,與其他界面技術的不斷的進步之下,當然更重要的是-檔案的容量也越變越大,尤其是影音數據,所以USB 2.0的窘境也益加明顯。這其中又以Nand Flash隨身碟產品、硬盤外接盒產品及卡片閱讀機(CardReader)產品影響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