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編譯
參與:微胖
倫勃朗·凡·萊因(1606.7.15-1669.10.4),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荷蘭繪畫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倫勃朗早年從師 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
倫勃朗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以遠勝于前人、令人信服的方式描繪人類情感。如今,距離大師離開我們已經過去四個世紀了。荷蘭文化藝術家們想利用現代技術以倫勃朗的風格再度創作出一幅新的作品。
這是一項不小的挑戰。我們已經習慣用數據和技術來改善商業運作和生活,但是,我們很少以觸及心靈和情感的方式使用數據和技術,F在,這些創造們要像倫勃朗使用顏料和畫筆一樣,用數據和技術來創作一幅新的藝術作品。
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非常復雜也相當細致,這支由數據科學家、工程師和倫勃朗專家等組成的團隊歷經18個月,最終創作完成倫勃朗風格的新作「下一位倫勃朗(The Next Rembrandt)」,創作過程產生了1500億字節的數字渲染過的圖形。
視頻主要講述了創作的4個步驟,視頻所有內容都cover在了本文中。
那么,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步
一切皆從數據開始。創作 「下一位倫勃朗(The Next Rembrandt)」的第一步,使用高分辨率3D掃描過的作品和深度學習算法提升過(upscaled by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數字文檔,分析倫勃朗所有346副作品。支持合作方微軟貢獻出他們的云平臺 Azure ,用來保存和分析作為「下一位倫勃朗」基礎的數據。
第二步
然后,團隊需要決定創作主題。收藏的倫勃朗作品中,絕大部分是肖像畫,也是他經常創作的主題。
在倫勃朗專家的幫助下,團隊確定了這些肖像畫中人物的人口統計學細節。最終,他們確定了一位主題人物:一位年齡在30到40歲之間的白種男人肖像,面部有毛發,身著白領黑衣服,戴著一頂帽子,面朝右。
在此之后,需要根據倫勃朗的畫風來創作主題人物的特征。他們設計了一款軟件,通過識別倫勃朗對幾何、構圖以及繪畫材料的使用風格,來理解倫勃朗的創作風格。他們有一款面部識別軟件,它能識別出絕大多數倫勃朗在創作人物特征時所使用的典型幾何模式,并對這些模式進行分類。然后,軟件用自己學習到的一些使用原則,復制倫勃朗的風格,為畫作(主題)生成新的面部特征。
第三步
下一步,我們使用了算法,它可以識別畫作中的可以對齊面部的60多個點,并估算出眼睛、鼻子等部位的距離。根據倫勃朗使用比例的方式,這些個體特征被結合創作成一副完整成形的面部以及半身像。
但是,2D的圖片并不是真正的畫作。真正的畫作,你可以清楚看到畫家的創作過程,這也是讓圖片變成真正畫作的關鍵因素。
因此,當2D版本的畫作準備就緒后,需要給這幅作品再增加些深度和質地紋理。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世界頂級理工大學之一——譯者)的幫助下,他們創作了一張高度圖 (a height map),用來識別畫布表面的模式。通過將像素數據轉化為高度數據,計算機就可以模擬出倫勃朗的創作筆觸。
第四步
最后,讓這幅畫作活過來吧,被設計用來專門生產現有藝術作品高端復制品的先進3D打印機派上用場了。他們打印了十三層 UV 油墨(UV-ink,是指在紫外線照射下,利用不同波長和能量的紫外光使油墨連接料中的單體聚合成聚合物,使油墨成膜和干燥的油墨。UV 油墨也屬于油墨,作為油墨,它們必須具備艷麗的顏色,良好的印刷適性,適宜的固化干燥速率。同時有良好的附著力,并具備耐磨、耐蝕、耐候等特性。——譯者),一層疊一層,創造出真實畫作的紋理質感。
下一位倫勃朗
如果倫勃朗看到今天的人們像他一樣,努力去描繪人類情感,并以此創作出新的作品,想必會很高興吧。一幅描繪出數據、科技的力與美的藝術作品誕生了,這幅作品將會增進人們探討創新究竟會將人類帶至何方。
本文由機器之心編譯,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