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STMCU社區見到有人發帖咨詢有關STM32 FLASH編程的問題,大意如下: “下面代碼是stm32F1庫函數中對flash寫入一個字的函數部分,其中在給用u32表示的地址address賦值時,通過(_IO uint16_t*)將Address強制轉換成了一個16位數的地址。很不理解為什么要轉成16位的。實驗改成32位后發現寫入flash又不成功。很不理解,這是為什么?” FLASH_Status FLASH_ProgramWord(uint32_tAddress, uint32_t Data) { FLASH_Status status = FLASH_COMPLETE; __IOuint32_t tmp = 0; assert_param(IS_FLASH_ADDRESS(Address)); #ifdef STM32F10X_XL if(Address < FLASH_BANK1_END_ADDRESS - 2) { status = FLASH_WaitForLastBank1Operation(ProgramTimeout); if(status == FLASH_COMPLETE) { FLASH->CR |= CR_PG_Set; *(__IO uint16_t*)Address =(uint16_t)Data; //!!!質疑語句 status = FLASH_WaitForLastOperation(ProgramTimeout); …… 印象中經常有人在做FLASH編程過程時出現類似發帖者談及的問題。集中在兩方面,第一是C語言相關知識,第二是STM32 FLASH編程方面的規則要點。 C語言應用方面,有人在做FLASH編程時出現有關數據對齊、指針加減計算誤解【本質還是對齊】等問題。具體體現在賦值時左右兩邊數據類型不一致;對指針P++的地址變化步長理解有誤。比如定義uint32 * p 時,P++的地址變化步長為4 Byte,當定義uint16 * p 時,P++的地址變化步長則為2 Byte 時而誤以為是1,諸如此類。當然這些也沒啥難的,用幾次就好。尤其有些人是從8位匯編指令轉到C這邊可能有點陌生也正常。 發帖者的疑問是很不理解(_IO uint16_t*)Address這個操作,認為將Address強制轉換成了一個16位數的地址。 其實這是個誤解,*(__IO uint16_t*)Address只是將Address強制轉換為一個指針,該指針指向的數據對象為 uint16_t,并非Address轉成16位了,Address本身數據類型并未變。 另外,當他把*(__IO uint16_t*)Address改成*(__IO uint32_t*)Address 時,發現FLASH編程失敗。這是因為STM32F1系列芯片FLASH編程時一次只能半字寫入,即每次只能寫一個16位數據,不支持一次寫32位。關于這點STM32各系列間有些差異,在做各系列間的代碼移植涉及到這部分時要注意。比方STM32F1支持半字寫入,STM32L1系列支持程序代碼的字寫、半頁寫,STM32F4系列支持程序代碼的字節、半字、字、雙字的寫入。具體的細節各個系列的FLASH編程手冊里有詳細描述。 順便提下,各STM32系列除了各自有份外設功能和寄存器描述的參考手冊【referencemanual】外,還有兩個編程手冊【Programmingmanual】,一個基于FLASH的編程手冊,該手冊重點介紹FLASH或EEPROM編程細節。另一個是基于內核的編程手冊,里面主要介紹CORTEX各內核框架、匯編指令、中斷、調試等內容的介紹。 我們知道FLASH編程除了常規數據寫入外還有擦除動作,這個擦除動作都是按頁來進行。不過要注意的是不同芯片間的FLASHPAGE大小可能不一樣,在STM32不同芯片間做代碼移植且涉及到這部分時也要注意。不然可能會發生這里能擦那里擦不掉的現象,當然這時候程序員往往還不知曉此處差異,還一個勁地往的地方找原因。 總之,上面提到的這些小細節、小知識點,當你不知曉或者無視它們時,有時還是挺整人耗時的。分享出來希望大家在產品應用開發過程中多些順暢,少些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