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是一個小混混, 學藝不精, 懇請大家指教, 聲明: 說的不對不要笑話, 可以直接批評指正, 因為我不是學電子的, 這些都是自學研究出來的
對于自動追蹤系統可以分為"主動與被動式"(這是本人命的名,不代表其他人士的命名):
關于被動式系統電路的基本結構: 中央處理器由一個或幾個ARM或51作為處理器, 里面對應各個引腳寫上判斷語句, 比如"P1>P2" 則輸出一個響應的結果, 送入處理器之前的電路可以由CPLD或FPGA構成, 主要將由傳感器傳給A/D的信號翻譯成CPU可以識別的數據或指令, 并由CPU的內部程序進行判斷并輸出響應的數值, 這些數值可以通過CPLD或FPGA或直接輸出到步進電機的驅動電路中, 使電動機產生相應的動作來實現對于某些機械部分的控制目的.
這類系統的缺點是必須有一個外部的信號能夠被傳感器識別, 才能使傳感器產生信號, 這樣有一定的之后性.
結構構成: 單片機(CPU)+CPLD(FPGA)+AD+傳感器+步進電機驅動, 此類結構很適用于飛行中的熱跟蹤導彈, 通過不同方位的傳感器感受的熱量的不同, 可以使導彈根據目標方位自行調整飛行姿勢.
關于主動系統: 由于是主動識別目標, 并且是由人工智能來判斷目標的方位集速度, 對于數據處理可以由高端的單片機和高端的PC來完成, 對于外部電路設計要求也要高一些, 比如外部傳感器就不能用普通的熱傳感器, 需要換成無線電的發射機和接收機, 并可以由(光或其他)軟件計算出無線電波的發射角度來設計天線發生器的形狀和角度(俗稱天線鍋), 因為不能在發射時就會被接收機接收到. 但發射出去的信號需要被反射回去, 這時反射回來的信號就是漫反射信號, 可以被多個接收機接收, 并可以第一次確定其位置, 然后在次發射第二次信號后再次反射回來確定其位置, 這時,目標的時間, 距離和電波反射時間就全部都可以得出, 就可以有計算機計算出目標的速度和高度.
所以現在出現隱形飛機的目的就是為了是雷達波形成鏡面反射或是吸收, 使接收機無法接收到反射信號, 這就達到了"隱形"的目的.
此系統的設計相對于復雜, 并且靈活性高, 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計算軟件中進行設計并模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