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國內非常熱的一個詞。但是根據我之前工作經驗和平時的觀察,目前大部分的國內高新科技企業,大多是將這個詞用于賺取眼球的噱頭。并無很大實際意義,尤其是沒有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力。
為了避免被誤導和更好的規劃自身發展,我想,我有必要自己厘清一下有關“創新”的概念,并形成一套評價的體系。(Schaetzungsystem von Innovitation)
根據我在事務所時候工作的體會,國內的企業和發明人不是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的行為。而是有著很強烈的創新沖動。但是,似乎總是不能擊中要害,利用創新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問題到底是出在哪里呢?
之前給一個國家級研究院寫過一些專利申請說明書。從整個過程中,可以看的出來,“創新”或者“專利”都是只是該研究院申請經費的一個“噱頭”。可以說,其創新沖動的刺激源,不是很對頭。當然,從純技術角度和知識產權的角度上來看,該研究院的技術當然有“創新性”,但是從產業意義,或者市場角度上來看,這樣的創新,說實話,實在是讓人覺得是在浪費社會資源。
所以從這個例子看來,問題不是出來“創新”上,而是出在創新動機的刺激源上。也就是說,在中性的“創新”之前需要加一些修飾的限定。不是盲目的“求新”,而是在對規律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后,不可遏制的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新生事物的一種沖動。這里的規律既可以是技術上的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也可以是市場,心里上的精神世界的運行規律。
突然對此有了一點漫想,無關主題,僅為形而上(即,忽悠和故弄玄虛)。創新屬于規律映射到現實世界中的變化,而該變化必須是實際問題的一個解。那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道”是規律,是一個等式,為問題的解提供了表達式。而求解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哈,越說越亂,跑題嚴重,還是言歸正傳。
說回產業意義上的創新。一個真正有高產業價值的創新,不應該是自娛自樂的產物,而是有著深厚的產業背景下,是長時間對產業狀況進行關注思考后的產物。 今天看到一篇博文,現引用部分內容: “筆者理解的真正的創新是應該符合產業發展共性和為業內所遵守的規律,而衡量的標準則是它不僅能夠帶來了新的產業機會,甚至改變產業格局,還能催生和滿足新的市場和用戶需求。基于英特爾“凌動”處理器平臺上網本的興起和火爆就是上述創新最好的證明。今天已經沒有人可以否認,正是由于上網本的出現,才減緩了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大的PC產業的下滑,滿足了特殊時期市場和用戶的切實需求,也正是得益于上網本,讓Acer一舉超越了戴爾,改變了多年不變的PC產業格局。可以說,由于在制程和架構的領先創新,拯救了危機之中的PC產業。這種拯救不僅體現創新企業本身受益,還讓產業鏈的廠商們找到了新的市場機會,更使得市場和用戶發現新的需求,這才是創新的價值所在。” ——孫永杰中國電子報編輯,記者
但是,如何對產業狀況進行關注和思考呢?又如何掌握產業發展共性和業內規律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答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遠。在德國讀書的期間,我該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呢?目前能想到的途徑包括: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人”包括,教授和朋友圈子。“傳統媒體”包括書籍,展會和學術交流活動。“新媒體”主要是指的是網絡,包括BBS,網站,志同道合的圈子。當然這些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僅僅是為了敘述方便而進行的簡單分類。從目前實際可操作的角度上來看,我想現在我的心里已經可以有個大概的安排和計劃了。先嘗試一下,看看實際的效果如何。到時候再總結下經驗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