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次不同的是,代碼暫不在日志里分析,只是告訴大家,對于一個多任務系統(注:非操作系統中的多任務),它們之間又有著很多共同之處,例如它們都有任務號、都有命令字、都要執行某個或某些函數等,那么現在如何使用最簡潔的代碼完成任務呢?答案當然是使用指針函數了。下面貼出代碼:
unsigned char TASK_ID; //任務ID號
unsigned char CMD; //命令字
void (*Cur_Fun)(); //指針函數聲明
typedef struct //功能函數結構體
{
unsigned char TASK_ID; //任務ID
unsigned char PIC_ID; //顯示界面的ID號
void (*EXE)(); //需要執行的函數
}FUNCTION;
void FUN0(void)
{
CMD = 1; //返回命令字1
}
void FUN1(void)
{
CMD = 2; //返回命令字2
}
FUNCTION code FUN_LIST[2]=
{
{0,4,(*FUN0)}, //任務ID為0,頁面ID為4,執行函數FUN0()
{1,6,(*FUN1)} //任務ID為1,頁面ID為6,執行函數FUN0()
};
void main()
{
TASK_ID = 1;
Cur_Fun = FUN_LIST[TASK_ID].EXE; //指針指向相應的函數
(*Cur_Fun)(); //執行指針指向的函數
while(1);
}
把上面的代碼復制到KEIL中編譯即可,通過軟件仿真可以發現,最后的命令字CMD是2,因為TASK_ID為1,那么對應執行的函數為FUN1() 。在主函數里,我直接給TASK_ID賦值1,看起來只執行一個任務,大家可以用開關語句獲取多任務的任務ID,然后用指針指向對應需要執行的函數,然后執行那個函數即可,是不是很妙?當然,這也是基礎。需要說明的是,大家要注意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結構體中也定義了一個局部變量TASK_ID,此TASK_ID與彼TASK_ID是不一樣的,這樣寫也是提醒大家一定注意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不然有時候出了問題你都不知道到哪里找BUG,變量的命名一定要規范。
大家從代碼中可以看到有一個空指針函數,那么空指針有什么作用呢?想好了請給我答案!
如有問題,可以留言提問,發表這篇日志就該回去休息了,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