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STC15W4K.H"
#define RECEIVE_MAX_BUTES 1 //最大接收字節數
unsigned char RecvBuf[16]; //接收數據緩沖區
unsigned char RecvCount=0; //接收數據計數器
sbit T_TXD=P3^2; //發送數據引腳
sbit R_RXD=P3^3; //接收數據引腳
bit RXD_OK; //數據接收完成標志,1接收正確 ,0接收錯誤
void delay104us()
{
unsigned char i,j,k;
for(i=1;i>0;i--) // 注意后面沒分號
for(j=3;j>0;j--) // 注意后面沒分號
for(k=189;k>0;k--); // 注意后面有分號
}
void delay52uS() // 起始位結束后52uS采樣數據
{
unsigned char i,j,k;
for(i=1;i>0;i--) // 注意后面沒分號
for(j=3;j>0;j--) // 注意后面沒分號
for(k=93;k>0;k--); // 注意后面有分號
}
voidsenbyte(unsigned char dat)
{
unsigned char i=8; //發送8位數據
T_TXD =0; //發送起始位
delay104us();
while(i--)
{
if(dat&1) T_TXD=1;
else T_TXD=0;
delay104us();
dat>>=1;
}
T_TXD=1; //發送停止位
delay104us();
}
unsigned char recvbyte()
{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char dat=0; //接收到的數據
RXD_OK=0; //字節數據接收正常標志位
delay52us(); //數據位中心位置讀取數據
if(R_RXD==0) //確認起始位正常
{
delay104us(); //起始位寬度
for(i=0;i<8;i++)
{
if(R_RXD) dat|=(1<<i);
delay104us();
}
if(R_RXD==1) //確認停止位正常
{
RXD_OK=1;
}
}
return dat;
}
void printfstr(char *pstr) //串口打印字符串
{
while(*pstr)
{
sendbyte(*pstr++);
}
}
void main(void)
{
unsigned char i;
printfstr("模串口:STC15\r\n");
while(1)
{
if(R_RXD==0) //不斷檢測是否有起始位出現
{
recvbuf[recvcount]=recvbyte();
if(RXD_OK ==1) //一個字節接收正常
{
recvcount++;
if(recvcount>=RECEIVE_MAX_BYTES)
{
recvcount=0;
for(i=0;i<RECEIVE_MAX_BYTES;i++)
{
sendbyte( RecvBuf+1); //接收到的數據+1后發回
}
}
}
}
}
}
這是一個IO引腳模擬串口通信的程序。
接收時先判斷P3.3接收端口是否有起始位低電平出現,如有則按照低位在前的順序接收8位數據,最后判斷是否有停止位高電平出現,如有則完成一個字節的接收,否則繼續等待。P3.2發送。
其中軟件編寫要嚴格按照異步通信的時序進行,每位傳送時間按通信速率9600bps計算為(1/9600)s=104.2us。時鐘:22.1184M。
這個程序也看了很久,重點是發送和接收函數。
發送函數比較好理解,接收函數不太容易。
迷惑的地方是: if(R_RXD) dat|=(1<<i);
1.為什么要左移,不是先發送低位的嗎?左移以后先發送的不就成高位了?
2.為什么要dat為什么要或1,或1以后接收的值不就變了?
其實是沒看明白這個語句:if(R_RXD) dat|=(1<<i);
這樣的格式很容易讓我忽視if(R_RXD)去只思考dat|=(1<<i);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拋棄條件去思考結果,就是耍流氓,肯定是思考不出結果的。
這條語句說的是如果R_RXD==1,那么dat當前為就置1。
另外1<<i,是指1左移i位,而不是i左移1位,同樣的錯誤真的很容易再犯,習慣性思維害人。
另:
#define RECEIVE_MAX_BUTES 1 //最大接收字節數
這條宏語句的值改成2后,輸出的結果并不是想像的那樣。
例如我輸入11 22 點擊發送,我認為會回復:12 23;實際上第一次點擊發送時串口助手是沒有接收信息的(接收窗口空白),點擊第二次才會接收到正確回復。
這是因為
for(i=0;i<RECEIVE_MAX_BYTES;i++)
{
sendbyte( RecvBuf+1); //接收到的數據+1后發回 }
這條語句的原因。
改成條件語句:
SendByte(RecvBuf+1); // 接收到得數據+1后發回
i++;
if(i>=RECEIVE_MAX_BYTES)
{
i=0;
}
自認為會完成改善,其實結果是點擊一次發送,接收到的只有一個字節的內容,第一次接收到12,第二次接收到23,再點就是12,再是23。
經思考:如果想點擊一次發送,接收到所有發送內容,需要增加發送數組函數,調用現有發送函數將發送內容存儲到數組中,main()函數中調用發送數組函數。語句沒有寫,所以暫時只用語言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