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程序中,按鍵的原理及作用如下:
### 按鍵原理:
1. **按鍵狀態檢測**:程序通過查詢(`KEY1`, `KEY2`, `KEY3`, `KEY4`)這四個宏或變量的值來檢測按鍵的狀態。當按鍵被按下時,對應的宏或變量會被設置為0,表示低電平;當按鍵釋放時,對應的宏或變量會被設置為1,表示高電平。
2. **去抖動**:為了過濾掉按鍵按下和釋放時的機械抖動,程序中使用了`delay_ms(10)`函數在檢測到按鍵按下后延時10毫秒。這樣可以避免短暫的電平變化導致的誤操作。
### 按鍵作用:
1. **KEY_Init函數**:這個函數初始化GPIOA端口的四個引腳(Pin 5, 6, 4, 7),將它們設置為輸入上拉模式。這意味著引腳內部有一個上拉電阻,當沒有按鍵按下時,引腳電平會被拉高到近似于電源電壓(3.3V或5V,取決于具體的微控制器)。
2. **KEY_Scan函數**:這個函數用于掃描按鍵的狀態,并返回按鍵值。
- 當`mode`參數為1時,`key_up`變量被設置為1,表示程序開始檢測按鍵釋放。
- 如果`key_up`為1,并且任何一個按鍵被按下,程序會等待10毫秒的延時,然后將`key_up`設置為0,表示檢測到按鍵按下。
- 然后程序檢查是哪個按鍵被按下,并返回相應的按鍵值(1, 2, 3, 或4)。
- 如果所有按鍵都釋放,`key_up`被設置為1,準備檢測下一個按鍵事件。
- 如果沒有任何按鍵被按下,函數返回0。
總結來說,這段程序中的按鍵用于用戶輸入,通過檢測按鍵的狀態變化來觸發不同的操作。當按鍵被按下時,程序能夠識別并返回一個值,這個值可以用來執行相應的功能,例如在菜單選擇、參數配置或者其他用戶交互場景中。
單片機源程序如下:
#include "key.h"
#include "sys.h"
#include "delay.h"
#include "user_peripheral.h"
#if KEY_Pre
void KEY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5|GPIO_Pin_6|GPIO_Pin_4|GPIO_Pin_7;//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PU;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u8 KEY_Scan(u8 mode)
{
static u8 key_up=1;
if(mode)key_up=1;
if(key_up&&(KEY1==0||KEY2==0||KEY3==0||KEY4==0))
{
delay_ms(10);
key_up=0;
if(KEY1==0)return 1;
else if(KEY2==0)return 2;
else if(KEY3==0)return 3;
else if(KEY4==0)return 4;
}else if(KEY1==1&&KEY2==1&&KEY3==1&&KEY4==1)key_up=1;
return 0;
}
#end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