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漫金山2017 于 2019-12-3 10:07 編輯
前一篇文章,我們直接用代碼實現了系統(tǒng)節(jié)拍時間的產生。其實節(jié)拍時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和操作系統(tǒng)中所提及的時間片是一個含義。那在單片機程序設計中,你真的會利用好這個時間片嗎?怎樣設置時間片長度比較合理?如合利用好這個時間片,就就是本節(jié)內容要討論的內容。
經常看到有同事這樣利用時間片,我看著就特別心疼,好好的CPU時間,就被浪費了。
void main(void)
{
//系統(tǒng)初始化
for(;;)
{
if(Clock.Tick)
{
if(++Clock.Cnt20ms >= 10)
{
Clock.Cnt20ms = 0;
Task_20ms();
}
if(++Clock.Cnt100ms >= 100)
{
Clock.Cnt100ms = 0;
Task_100ms();
}
//添加其它周期性任務
}
}
}
這咋起來看沒啥問題,每個任務都在指定周期到了,才會運行。仔細分析起來,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分時調度寫法。任務多了,其各任務都得不到按時的響應。為簡單明了,我直接指出這種寫法存在的問題:
1、浪費了許多節(jié)拍時間
2、任務重疊太多,與我們所設計的一個節(jié)拍只執(zhí)行一個任務相違背
為了讓更多的任務可以享受每一次節(jié)拍時間的到來,我們應該對這個程序程序稍微改動一下:
理論知識:
假設我們設定的節(jié)拍時間為2ms,那么我們可以并發(fā)執(zhí)行20/2=10個20ms周期的任務;500ms以此類推。是的,理論就是這么簡單。
現在開始我們的改造:
if(Clock.Cnt20ms == 0) //周期20ms的任務
{
Task0();
}
else if(Clock.Cnt20ms == 1)
{
Task1();
}
else if(Clock.Cnt20ms == 2)
{
Task2();
}
else if(Clock.Cnt20ms == 3)
{
Task3();
}
else if(Clock.Cnt20ms == 4)
{
Task4();
}
else if(Clock.Cnt20ms == 5)
{
Task5();
}
else if(Clock.Cnt20ms == 6)
{
Task6();
}
else if(Clock.Cnt20ms == 7)
{
Task7();
}
else if(Clock.Cnt20ms == 8)
{
Task8();
}
else if(Clock.Cnt20ms == 9)
{
Task9();
}
if(++Clock.Cnt20ms >= 10)
Clock.Cnt20ms = 0;
對于20ms周期的任務,這10個任務是并發(fā)的,他們的周期都是20ms,盡管起點和終點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