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文件是在網上搜索了很多,堆積在一起的算是經驗吧有黑幣的就可以下載文件,沒有黑幣的可以直接復制文字,內容完全一樣,如有不足,希望諒解,都是在網上綜合在一起的。
一、PCB中常用快捷鍵 ● R+L 輸出PCB中所有網絡的布線長度 ● Ctrl+左鍵點擊 對正在布的線完成自動布線連接 ● M+G 可更改銅的形狀; ● 按P+T在布線狀態下,按Shift+A可直接進行蛇線走線 ● T+R對已布完的線進行蛇線布線 ● E++M+C點擊空白出可迅速找到PCB上想要的元件 ● Backspace 撤銷正在布線的上一步操作 ● 切換布線層,可在布線過程中放置過孔 ● Ctrl+Shift 切換層并放置過孔 ● F8/E+O+S設置圓心點 ● M+I 翻轉選中的元件 ● P+T 布線 ● T+E 補淚滴 ● P+G 鋪銅 ● S+Y 單層選擇線 ● E+B 選擇進行復制 ● Ctrl+O 打開文件夾/文檔 ● Ctrl+P 打印設置 ● Esc 從當前步驟退出 ● Shift +鼠標滾輪 向左/向右移動 ● V + D 查看文檔 ● V + F 查看適合放置的對象 ● V + B 查看反面布局 ● X + A 取消全部的選擇 ● E + D 刪除對象 ● Shift + R 切換三種布線模式 (忽略, 避開或推擠其他信號線) ● Shift + E 觸發電氣格點開/關 ● Shift + C 取消高亮 ● Ctrl + G 彈出捕捉格點對話框 ● Ctrl + M 測量距離 ● Ctrl + H PCB下選取某個網絡的布線,便于刪除同一網絡的布線 ● R + M 測量任意兩點間的距離 ● Q 快速切換單位 (公制/英制) ● Shist + 右鍵 旋轉查看3D 視圖 ● 選中 + 空格 旋轉元器件 ● P + L 畫線 ● P+ N 放置網絡標 ● Shift+S 切換單層顯示和多層顯示 ● Shift + 空格鍵 在交互布線的過程中,切換布線形狀 ● Shift+M 局部放大功能 ● shift + w 切換布線寬度 ● shift + v 切換過孔 ● shift+ctrl+空格 /shift + 空格 切換布線形式 ● Ctrl + Shift + L,R,T,B,H,V 選擇兩個及以上的器件時,左對齊、右對齊、上對齊、下對齊、水平對齊、垂直對齊 ● D+ O 原理圖文檔選項設置 ● G 切換格點 ● 空格 90度翻轉/切換布線 ● 2/3 2D/3D來回切換 ● Ctrl+shift+滾輪 層切換 ● 左鍵+ X/Y 左右/上下翻轉 ● P+W 原理圖連線 ● P+B 原理圖放置總線 ● P+J 原理圖放置電路節點 ● P + R 原理圖放置端口 ● P + I + N 原理圖忽略ERC檢查 ● Ctrl + shift + V 陣列粘貼 ● TAB鍵 用于彈出該操作的屬性 ● shift + s 切換顯示單個層 ● P + P 放置焊盤 ● P + V 放置過孔 ● P + G 放置覆銅 ● P + T 放置走線 ● L 顯示層 ● P+F 放置填充 ● T + D + R 設計規則檢查 ● D + R 規則設置 ● V + B PCB 3D翻轉 ● D + O 原理圖紙張大小設置 ● D + K 開PCB層管理器 ● 右鍵+T 開始同一網絡標號布線 ● M + M 移動元器件 ● S + L 兩次左鍵,選中多條線同時走線 ● 拖動器件 + L 元器件頂層、底層快速切換 ● T + U 刪除全部布線(all) ● J + C 在PCB中搜索元件 ● T + C 原理圖元件和PCB元件互相定位 ● N + SHOW / HIDE 顯示、隱藏飛線 ● T + T + M 多根拉線 ● A + P 文本位置選擇 ● T + M 復位DRC ● Ctrl + (shift) + Tab 切換文檔顯示 ● T + R 1.2.3.4.逗號.句號 走等長、蛇形線;調整拐角和弧度;調整寬度;改變幅度 ● Alt + 左鍵 原理圖同一網絡查找
二、以下來源學習總結 file:///C:/Users/SONGY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file:///C:/Users/SONGY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file:///C:/Users/SONGY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三、BGA 扇出注意事項 file:///C:/Users/SONGY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四、常見的單位換算 file:///C:/Users/SONGY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對于初畫PCB的人來說,當把原理圖中封裝信息導入到PCB,看到密密麻麻那么多線,縱橫交錯,感覺就無從下手;所以為了幫助初學者快速入門,現在我就從布局和布線兩個方面做一個簡單說明! 一 布局 1 一般布局PCB,我們會遵循“先大后小,先難后易”的布置原則,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先去布局重要單元電路,以及核心器件,比如MCU最小系統、高頻高速模塊電路,這些都可以理解為重要單元電路; 2 布局中需要參考原理圖框圖,可以先把原理圖中各個單元電路先布局好,到時候整體在進行拼湊,當然拼抽的時候,要考慮電路信號的主提走向; 3 布局應盡量滿足以下要求:總的連線盡可能短,關鍵信號線最短;高電壓、大電流信號與小電流,低電壓的弱信號完全分開;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分開;高頻信號與低頻信號分開;高頻元器件的間隔要充分。 4 去耦電容的布局要盡可能靠近IC的電源管腳,并且保證電源與地之間形成的回路最短,當然為了達到去耦最佳效果,電源與地需經過去耦電容兩端,然后再連接到IC電源和地兩端; 5 對于一些需要過靜電測試的產品,其器件放置盡量離板邊緣距離大于3.5mm;如果板子空間有限,可以在離板邊緣大于0.45mm出打過孔到地; 6 在完成板子性能的基礎下,布局中就需要考慮美觀,對于相同結構的電路部分,盡可能采用"對稱式“布局,總體布局可以按照”均勻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觀“的標準; 7 對于發熱器件,比如MOS管,可以采取加散熱片的形式,給予散熱; 二 布線 1 地走線線徑>電源走線線徑>信號走線線徑,對于1盎司銅厚的板子,我們會預計1mm走線寬度能走1A電流 2 對于信號線走線,我們一般會優先走模擬小信號、高速信號、高頻信號、時鐘信號;其次再走數字信號; 3 晶振周圍盡量禁空,尤其其底部禁止走線;且應遠離板上的電源部分,以防止電源和時鐘相互干擾; 4 避免直角走線 、銳角走線,因為直角、銳角走線會使得傳輸線的線寬產生變化,造成其阻抗的不連續。如果進行直角走線其拐角可以等效為傳輸線上的容性負載,減緩上升時間,在高速、高頻中就變得尤為明顯,而且其造成的阻抗不連續,還會增加信號的反射;其直角尖端還為產生EMI; 5 對于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應盡量分塊布線,不宜交叉或混在一起,對于其模擬地和數字地也應用磁珠或者0R電阻進行隔離; 6 地線回路環路保持最小,即信號線與其回路構成的環面積要盡可能小,環面積越小,對外的輻射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擾也越小。 對于top層和bottom層敷地的時候,需要仔細查看,有些信號地是否被信號線分割,造成地回路過遠,此時應該在分割處打過孔,保證其地回路盡可能小; 7 為了減少線間串擾,應保證線間距足夠大,當線中心間距不少于3倍線寬時,則可保持70%的電場不互相干擾,稱為3W規則。如要達到98%的電場不互相干擾,可使用10W的間距 ; 8 信號線的長度避免為所關心頻率的四分之一波長的整數倍,否則此信號線會產生諧振,諧振時信號線會產生較強的輻射干擾; 9 信號走線禁止走成環形,其環形容易形成環形天線,產生較強的輻射干擾;
10 對于天線ANT端走線應盡量短而直,其阻抗也應通過 si9000 去計算,保證其線阻為50歐姆(一般天線端口走線為50歐姆); 11 敷銅時,對其焊盤引腳應采用十字焊盤,不宜采用實心焊盤敷銅,這樣在生產時候,器件容易立碑; 芯片的封裝引腳要加長 焊盤上的插針過孔 0.8mm最合適,焊盤1.5mm合適 對于小一點的板,過孔大小設置的標準? 10MIL最適宜,因為PCB廠家大多都只能鉆最小孔徑0.25或0.30MM(12mil), 再小就要激光鉆孔了,而激光鉆孔只有少數較大的PCB廠家才有,再說價格方面也不允許。 我們通常能做0.5(20mil)毫米的過孔,我想這也是最大眾化的吧 基本上用0.3比較好一般都可以做,小的就用0.2最好不要再小了否則你的板就很難加工了。 (1) 布線前將TEXT隱藏 (2)將芯片引腳加長 只能在庫中修改,設置參數,不能再引腳上加"LINE",因為他是連線,上面有阻焊層 (2) 布線前將柵格去掉 view—grid。
一、PCB設計元器件封裝庫設計標準 1、貼片元器件通過回流焊和波峰焊應采用不同封裝,波峰焊(紅膠工藝)的板貼片容阻件首選使用0805封裝的; 2、部分元氣件標準孔徑及焊盤
貼片元件的焊盤寬度與元件寬度要一致即1:1。 3、應調用PCB標準封裝庫。(以下為建議,實際根據標準庫為準) 器件名稱及參數 | | | | 電阻 1/6W | | | | 電阻1/4W | | | | 電阻 1W | | | | 電阻2W | | | | 跳線 | | | | 功能性選擇跳線 | | | | 功能性選擇器件 | | | | 三極管9012、9013 | | | | 三極管1815、A1015 | | | | 品字形貼片三極管 | | | | 可控硅 | | | |
二、PCB設計元器件的腳間距設計標準 1、插件電容、熱敏電阻、壓敏電阻、水泥電阻、繼電器、插座、插片、蜂鳴器、接收頭、陶瓷諧振器、數碼管、輕觸按鍵、液晶屏、保險管等器件采用與其腳距一致的封裝形式。PCB元件孔間距與元件腳間距必須匹配(留意同一個編碼不同供應商的元件腳間距)。 2、色環電阻,二極管類零件腳距盡可能統一在10mm一種,跳線寬度腳距統一在5mm;7.5mm;10mm;12.5mm;15mm五種。 3、有彎腳帶式來料(瓷片電容,熱敏電阻等)的腳距統一為5mm。其余未做規定的以實際零件腳寬度設計PCB零件孔距離。 4、插件三極管類推薦采用三孔一線,每孔相距2.5mm的封裝。 5、7812、7805類推薦采用三角形成形,亦可采用三孔一線,每孔相距2.5mm。 6、7812、7805不得共用一個散熱片,推薦采用獨立的散熱片。 7、對有必要使用替換元件的位置,電路板應留有替換元件的孔位。
三、PCB設計孔間距設計標準 相鄰兩個元器件的孔邊距應保證1.5mm以上。
四、PCB設計孔徑的設計標準如下表 元件孔徑設計表
引線直徑 | | | |
| | | | | 0.5以下 | | | | | 0.6±0.05 | | | | | 0.7±0.05 | | | | | 0.8±0.05 | | | | | D(0.9或以上) | | | | |
注:確認的元件應對其PCB安裝尺寸公差有嚴格要求! 元件腳是方腳的原則上印制電路板上的孔也應該是方孔,且其孔的長和寬分別不可超過元件腳長和寬的0.1mm;尤其是方腳的壓縮機繼電器及方腳單插片必須采用方孔設計。但是,由于孔的加工工藝的限制,孔的長和寬不能小于0.8mm,如果都小于0.8mm,直接做0.8mm圓孔。
五、PCB設計金屬化孔設計標準 1、不能用金屬化孔傳導大電流(0.5A以上)。 2、只作貫通連接的導通孔,在滿足布線要求的前提下,一般不作特別要求,一般采用孔直徑為1.0mm的孔,最小可以為0.5mm。 3、應盡量避免在焊盤上設計金屬化孔(過孔),以及金屬化孔和焊點靠得太近(小于0.5mm),過孔由于毛細管作用可能把熔化的焊錫從元器件上吸走,造成焊點不飽滿或虛焊。 2.54mm的排針一般為 0.65*0.45 直徑約為0.8mm
完整的pdf格式文檔51黑下載地址:
PCB規則.pdf
(1.15 MB, 下載次數: 37)
2019-8-25 11:09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黑幣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