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節發送函數我看得明白是符合數據位的有效性性規定,一字節數據一次一位發送,以SCL=1保證數據有效性,之后將SCL置0,當需要再發送一位時SCL=0,符合數據有效性
可是這個字節接收函數首先他就讓SCL=0,不是很懂,我的初步理解結合兩個函數一起看,當字節發送函數時由主機控制SCL變化,發送一位上SDA,讓SCL=1,先保證他數據有效傳輸,然后SCL=0,同上,之后再發送一位時,SCL=0,因此SDA可以變化,對于字節接收函數,此時由從機控制SCL變化,當主機發送完數據叢機準備接收時,首先打開SCL=0,保證一位一位接收時SDA可以變化,當有一位在SDA上時,讓SCL=1,保證傳輸到從機這的數據是有效的。請大佬指證
至于最初的字節接收函數開始的SDA=1,和最后的SCL=0不是很懂。
請大佬指教一下,不是很懂,希望大佬能詳細講解下,這里想了很久卡了很久,希望大佬可以對比著這兩個函數講講數據傳輸過程。
- /*******************************************************************
- 字節數據接收函數
- 函數原型: UCHAR I2C_RcvByte();
- 功能: 用來接收從器件傳來的數據,并判斷總線錯誤(不發應答信號),
- 發完后請用應答函數應答從機。
- ********************************************************************/
- unsigned char I2C_RcvByte()
- {
- unsigned char retc=0,i;
- sda=1; /*置數據線為輸入方式*/ (不是很明白???)
- for(i=0;i<8;i++)
- {
- _nop_();
- scl=0; /*置時鐘線為低,準備接收數據位*/
- _nop_();
- _nop_(); /*時鐘低電平周期大于4.7μs*/
- _nop_();
- _nop_();
- _nop_();
- scl=1; /*置時鐘線為高使數據線上數據有效*/
- _nop_();
- _nop_();
- retc=retc<<1;
- if(sda==1)retc=retc+1; /*讀數據位,接收的數據位放入retc中 */
- _nop_();
- _nop_();
- }
- scl=0; (不是很懂???)
- _nop_();
- _nop_();
- return(retc);
- }
- /*******************************************************************
- 字節數據發送函數
- 函數原型: void I2C_SendByte(UCHAR c);
- 功能: 將數據c發送出去,可以是地址,也可以是數據,發完后等待應答,并對
- 此狀態位進行操作.(不應答或非應答都使ack=0)
- 發送數據正常,ack=1; ack=0表示被控器無應答或損壞。
- ********************************************************************/
- void I2C_SendByte(unsigned char c)
- {
- unsigned char i;
- for(i=0;i<8;i++) /*要傳送的數據長度為8位*/
- {
- if((c<<i)&0x80)sda=1; /*判斷發送位*/
- else sda=0;
- _nop_();
- scl=1; /*置時鐘線為高,通知被控器開始接收數據位*/
- _nop_();
- _nop_(); /*保證時鐘高電平周期大于4μs*/
- _nop_();
- _nop_();
- _nop_();
- scl=0;
- }
- _nop_();
- _nop_();
- sda=1; /*8位發送完后釋放數據線,準備接收應答位*/
- _nop_();
- _nop_();
- scl=1;
- _nop_();
- _nop_();
- _nop_();
- if(sda==1)ack=0;
- else ack=1; /*判斷是否接收到應答信號*/
- scl=0;
- _nop_();
- _nop_();
- }
復制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