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使用經歷 手里有7針腳的OLED屏幕,也是閑來無聊,就研究了一下如何使用。 大概翻了一下廠家的手冊,默認是SPI通訊,啊,他為什么不能是IIC通訊呢,不過也好,正好學習一下SPI。 先說SPI通訊,百度了一下SPI是同步串行全雙工通訊總線。現在想想,DS18B20的單總線,eeprom的半雙工IIC,OLED的全雙工SPI就都玩過一把了。優缺點就不說了,現在的水平還是體會不到的,直接說怎么用。SPI可以接四根線(發數據與讀數據)或者是接三線(只發數據)。 四根線分別是:SDI(數據輸入),SDO(數據輸出)SCLK(時鐘)CS(片選) 1. SDO/MOSI:主設備發送數據,從設備接受數據 2. SDI/MISO:主設備接受數據,從設備發送數據 3. SCLK:時鐘信號,由主設備產生 4. CS:當從設備有很多時,每個設備都有一個CS引腳連接到主設備,當主設備想要連接到A從設備但是又不想連接到B的從設備時,就可以通過拉低A設備的CS引腳而不拉低B設備的CS引腳來控制不同的從設備是否工作 盜一張圖SPI通訊的開始與結束比IIC簡單多了,CS為低就開始,CS為高就結束
然后就是時鐘極性(CPOL)與時鐘相位(CPHA)了,感覺是不是聽上去就高大上 主機和從機的時鐘極性時鐘相位必須一樣,時鐘極性與時鐘相位通過不通過01組合,一共有四種模式 1. mode0:CPOL = 0,CPHA = 0 CPOL=0,CPHA=0:此時空閑態時,SCLK處于低電平,數據采樣是在第1個邊沿,也就是SCLK由低電平到高電平的跳變,所以數據采樣是在上升沿,數據發送是在下降沿。 2.Mode1:CPOL= 0,CPHA = 1 CPOL=0,CPHA=1:此時空閑態時,SCLK處于低電平,數據發送是在第1個邊沿,也就是SCLK由低電平到高電平的跳變,所以數據采樣是在下降沿,數據發送是在上升沿。 3.mode2:CPOL= 1,CPHA = 0 CPOL=1,CPHA=0:此時空閑態時,SCLK處于高電平,數據采集是在第1個邊沿,也就是SCLK由高電平到低電平的跳變,所以數據采集是在下降沿,數據發送是在上升沿。 4.mode3:CPOL = 1,CPHA = 1 CPOL=1,CPHA=1:此時空閑態時,SCLK處于高電平,數據發送是在第1個邊沿,也就是 SCLK由高電平到低電平的跳變,所以數據采集是在上升沿,數據發送是在下降沿。 SPI的時鐘極性和時鐘相位一般都是是從機出場時就設定好的,主機根據從機去配 嗯,以上差不多就是我對SPI使用的理解了,下面說一說OLED
OLED的7個引腳分別為GND,VCC(3.3-5V)D0(時鐘線)D1(數據線)RES(復位線)DC(數據命令選擇線)和CS(SPI片選線)手上的OLED用的驅動芯片是SSD1306,那么就先從最基礎的SPI與SSD1306通訊開始主要就是這么一個函數OLED_CS_Clr();首先傳來兩個數據,一個dat,一個cmd,如果cmd是1的話說明發送的是指令,要將DC拉高。DC確定完后拉低CS確定從機。之后開始傳輸數據。數據從高到低發送,數據手冊上有說明按照次序將數據線至高至低,每次循環完一次后將時鐘拉高,數據左移一位。這是SPI的時鐘極性和時鐘相位的所規定,總之SPI通訊是這么一回事,具體還得看手冊。其中還是有一點小問題,圖上的sclk(d0)在空閑情況下可高可低,但是在改動過程序后如果不將空閑時時鐘線拉高的話是顯示不出圖像的,也就是sclk在空閑情況下只能是高。但是為什么數據手冊上可高可低,我也確實不得而知,要是有大神懂的話就告訴我唄。 還有一個問題,SPI是有4根線的,現在只有三根,還有一根數據接收線。在我找遍了百度都找不到后,不得不翻開了數據手 串行模式下只允許寫入操作,那剩下的讀取線自然是沒有了,好奇怪4線和3線有什么區別。。。哎英語還是得好好學啊。 好了,基本的通訊寫完了,那剩下就是一些零散的寄存器配置了,要是可以搞懂SSD1306的寄存器配置還得讀完59頁的數據手冊。。。。。。。還是偷個懶用原廠代碼吧,里面有一些基本函數和字庫,做簡單的顯示用還是應付的過來的。漢字用取模軟件可以出,模式是列行式,圖片的話吧圖片轉成bmp格式大小轉換成128X64就能顯示。 最后上幾張測試圖如果要用IIC的話圖中的R3電阻要放到R4的
程序是根據廠家的程序一個一個函數調過來的,自己做了一個OLED的代碼庫,這里還是給出原廠代碼吧。圖片轉換器和取模軟件都在文件夾中。 |